12月15日,《人民日報》以《武漢光谷:創新基因結碩果》為題,報道了東湖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探索和成就,以下為報道原文:
突破100T,相當于12億對人可以在一根光纖上同時通話!今年7月,我國在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傳輸研究領域再次突破,這項全球************誕生于************根光纖的誕生地——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這家又名“烽火科技集團”的轉制企業,生長于武漢東湖自主創新示范區(武漢中國光谷)?!肮夤茸哉Q生之初就有種創新基因,它不斷出臺創新的政策、制度,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才有了今天的累累碩果?!睎|湖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夏亞民說。
2009年以來,東湖示范區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速保持在50%以上。去年專利年申請量突破1.2萬件,占武漢市的一半。示范區累計主導創制國際標準10項、國家標準240多項。在科技部公布的全國高新區評價結果排名中,東湖示范區連續兩年綜合實力居全國第三,其中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居第二,僅次于北京中關村。
近年來,光谷主導制定了首個互聯網業務感知和內容識別國際標準;誕生了我國首臺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成為繼美國后第二個掌握此技術的國家;建成國內首條8英寸0.25微米紅外探測芯片生產線。
光谷引進的“千人計劃”專家楊代常博士,成功研發“稻米造血”技術,實現了從稻米中提取用于治療燒傷、失血等的黃金救命藥——人血清蛋白,純度達99.9999%。過去這種蛋白只能從血漿中提取,市場缺口非常大,新技術將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起到革命性影響。
武漢傳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出我國首個第四方語言服務平臺——“語聯網”,成為國內******的語言服務提供商。11月中旬,首屆全球跨境電商光谷論壇在武漢舉行,來自20多個國家的40多家全球跨境電商巨頭在此交流。語言問題是電商們“跨國生意”的一大障礙。而“語聯網”可讓客戶用母語直接與世界溝通。
科技創新得益于制度創新的沃土。去年12月,武漢光谷成為創建全國科技體制改革綜合試驗區。
實際上,光谷的科技體制改革總是走在前列。今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選擇部分中央級事業單位,開展為期1年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允許試點單位采取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轉移轉化科技成果,所得收入全部留歸單位自主分配。這里面,就吸收了光谷“黃金十條”的制度探索。從2012年開始,光谷通過“黃金十條”規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中,研發者可得70%。但這“土政策”,原先僅僅對湖北省屬高校有用,對大量掌握重要科技成果的教育部所屬院校、國家在武漢的科研院所無效。
11月20日,第八批“3551人才計劃”申報啟動,與過去每人平均100萬元無償資金資助相比,這次吸引人才的優惠條件改為“300萬元無償資助+股權投資”。股權投資通過新成立的光谷人才投資基金有限公司進行,創業類重點人才最高可獲得1300萬元的資金支持,對于特別優秀的世界頂尖人才還可一事一議,最高可獲1億元。
正是不斷更新的優惠政策,讓光谷5年來引進了2000多個海內外人才團隊,在光電子、生物技術、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和現代服務業五大領域創造了國際一流的科技成果和不俗的市場業績。(作者:田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