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對武漢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伴隨著"兩型社會"建設的啟航,武漢憑借敢為人先的勇氣和智慧,克服冰雪災害及金融危機等不利影響,在交通、民生、產業等領域推出了一個個大手筆,推動武漢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盡管是在一場50年未遇的雨雪冰凍災害中拉開了2008年的序幕,但是武漢的發展建設仍然是激情澎湃。
1月,漢口、武昌兩座火車站在同一天分別迎來改擴建工程動工和新站房正式啟用。提速武漢鐵路建設、一個城市三座火車站等大手筆的投入,讓武漢在全國的鐵路布局上,成為耀眼的"明星"。
3月,武漢啟動總投資26億元的"大東湖項目",一座因水而驕傲的城市在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上做起了"大文章"。
4月,天河機場新航站樓"起航",華中地區誕生首個"千萬級"機場。隨后,武漢第七座長江大橋----二七大橋動工,漢宜鐵路建設,武漢水陸空頻出大手筆,再造九省通衢。
產業上的重磅同樣讓人振奮。9月,全球最高端芯片在武漢中國光谷投產,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將從此嵌上"漢產芯"。
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總裁 劉丹平:"中芯國際項目的入駐,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標志,代表我們上下游的集聚達到一定的水平,不僅填補了中部地區在這一領域的空白,而且對于推動產業轉型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風帆正勁的大項目建設,在2008年第四季度感受到了到來自全球金融風暴的沖擊,但武漢逆勢而上,不僅繼續加大大項目的投入,而且開始不斷收獲大項目的喜悅,在嚴冬中找到點燃信心的力量。
記者 吳雪珊:"我身后是通車不久的武漢長江隧道,現在每天大約有5萬輛汽車從這里穿行。作為萬里長江上的第一條隧道,它也開啟了長江上江上有橋、江面有船、江底有隧的三維交通格局。"
除了敢為人先,武漢還顯示出兼容并蓄的氣魄。 11月武漢打破行政區劃,聯手黃岡、鄂州,共同建設億噸級的"武漢新港",打造中國內河航運******的碼頭。
隨后,"國內******生物產業基地"和"中部首條液晶生產線"在同一天動工,其中,直盯未來國際主導產業發展的光谷生物城,以千億元產業為目標,將成為推動我國中部經濟發展的又一張王牌。
2008年,武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52億元,110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02億元,增長30%以上,推動武漢各項經濟指標收獲新高。08年里GDP達到3960億元,逆勢增長15。1%,高于原定13%的增長目標。
正是有了2008年這一個個大項目打下的良好基礎,逆水行舟的武漢更有望在新一輪經濟調整中脫穎而出,09年武漢生產總值力爭超過4300億元,打破由東部沿海城市壟斷"4000億俱樂部"席位的局面。
08感言:厚積薄發,大武漢終將脫穎而出 ;轉危為機,新武漢更加意氣風發。
湖北臺 吳雪珊 王鄂生 通訊員 申志忠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