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為中國光谷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每天都在演繹著創新創業的故事。
武漢高新技術產業七成聚集在光谷。打造享譽世界的“光谷”,是光谷人的夢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立以來,光谷經濟規模連續保持30%的快速增長,企業總收入連續跨越4000億元、5000億元,并在光通信、激光、數控機床等領域誕生了一大批國內外領先的創新成果。
5000名博士聚集光谷企業
任何創新都離不開觀念的創新、思想的創新,核心是“人”的創新。
武漢姑娘、匯豐銀行北美分行副總裁楊柳為了考察武漢東湖高新區的創業環境,住招待所一個半月考察,區人才辦李新亮負責接待,帶她跑企業看園區,最終打動了楊柳,楊柳也順利入選“3551光谷人才計劃”。
去年8月,借鑒美國“硅谷”創新發展模式,武漢出臺了《促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若干意見》,“黃金十條”全面提升光谷人才、資本和產業聚集的能力。今年7月1日,實施導則出臺,被譽為“新黃金十條”。
近4年來,武漢東湖高新區累計投入專項資金7.64億元,圍繞特色產業,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4500多名、人才團隊1500多個,173名國家“千人計劃”頂尖人才、5000多名博士在企業創新創業。最近4年在光谷企業工作的博士增加量超過前20年總和的1.5倍。
人才來了,項目和資本自然牽手光谷。第二批“千人計劃”入選者閆大鵬博士創辦的武漢銳科光纖激光器技術公司,研發生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光纖激光器,打破了國外少數廠商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和價格壟斷,迫使國外同類進口產品價格下降50%,占領國內30%的市場。第七批“千人計劃”入選者楊代常博士創辦武漢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與武漢大學生科院、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共同承擔國家項目9項,完成科技成果轉化3項,有3類產品成功進入市場。
作為資本特區的光谷,目前集聚21家銀行分支機構,12家科技支行,成為全國高新區科技支行最集中的區域。集聚股權投資機構200多家,匯聚200多億股權投資資本,是中部風險投資最活躍的區域。集聚上市公司3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1家,資本市場累計融資超過500億元,是全國高新區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創新成果催生“光谷貢獻”
光谷2.37萬家企業,80%都是利用本地創新成果轉化的企業。
今年7月,科技部發布《關于認定第一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的通知》,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創新型產業集群入選,此次全國共有10個產業集群入選。利用本地創新科研成果打造成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這是光谷對全國的貢獻。
去年,光谷新成立9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增3家*********技術轉移示范區、獲批武漢國家激光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科技保險試點進展順利。
今年6月下旬,東湖高新區正式啟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力爭在激光加工、光纖材料、生物制藥等領域提出國際標準提案,建立“光谷標準”,掌握高新產業發展話語權。
華工激光全球首創全自動化數控激光切管生產線、武漢新芯研制出世界最快45納米閃存、精倫電子推出全球首款語音操縱智能電視盒、全真光電改寫我國顯示產業“缺芯少屏”歷史、經緯視通研制出國內首個360度全景攝像機。這些只是在創新成果上“光谷貢獻”的一小部分。
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工委書記胡立山介紹說,“光谷是創新的理想之地”,在2012年,光谷申請專利7198件,平均每天20件,其中發明專利3253件,平均每天10件;注冊企業已達2萬多家,每年以注冊企業2000家以上的速度增長,今年一季度新注冊企業800多家,平均每天注冊企業9家。
產業發展擴大“光谷效應”
人才與創新激勵機制,使光谷新興產業得到迅速發展。
長飛光纖是************大光纖光纜生產企業,光谷激光、華工激光、楚天激光是我國激光領域的領軍企業,迪源光電是我國規模******的LED大功率芯片生產企業。
在產品產業化方面,光纖光纜的生產規模居************,光纖光纜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5%,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15%;光電器件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0%,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12%;激光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
在產業發展方面,光電子信息產業總收入由百億元躍上千億元臺階。隨著武漢富士康等企業的入駐,消費類電子產業取得突破性發展。隨著武漢天馬、全真光電等企業的崛起,光電顯示產業異軍突起。隨著武漢新芯與中芯國際的合作共建,集成電路產業蓄勢待發。地球空間信息、半導體照明、新一代移動通信、智慧城市與物聯網等產業發展初見成效。
去年,光谷引進10個“世界500強”,隨著光谷產業鏈的不斷延伸,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面也在逐步擴大。胡立山這樣描繪光谷發展目標:在光電子、生物、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等領域形成若干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特色產業集群;形成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環境;到2020年,東湖示范區將實現企業總收入3萬億元;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園區、享譽世界的“光谷”。
烽火科技:開創中國光通信時代
一根頭發絲般粗細的光纖,可以同時承載9億人通話。實現這一中國夢想的是位于“武漢-中國光谷”的烽火科技集團。
1970年,************根光纖誕生,人類信息溝通進入光速時代。6年后,************根光纖在烽火科技的前身——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誕生;再過6年,烽火科技開通************個光纖通信工程,中國從此走進數字通信時代。
從那時起,烽火科技就一直致力于光纖通信技術的研究,并伴隨中國通信事業一起成長,在民族通信產業發展歷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作為我國最早開展光通信技術研究的單位之一,武漢郵科院是國內惟一集光通信三大戰略技術:光通信系統、光纖光纜、光電器件于一體的科研實體,經國家批準為:“國家光纖通信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光電子工藝研究中心”(武漢分部)、“國家高新技術研究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先后承擔了國家自“六五”計劃以來的重點攻關項目和國家“863”項目中絕大部分光通信領域的重點科技攻關任務,取得500多項重大成果,其中144項為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并且,武漢郵科院還積極推進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在全國各地開通數萬個光通信工程,產業規模、產品覆蓋光纖通信技術、以IP為代表的未來公用網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三大產業方向。
武漢郵科院由原事業科研單位轉制成為名副其實的高新技術產業集團——烽火科技集團之后,烽火科技更是步入了現代企業發展的快車道,成為我國突破核心技術、領跑光纖通信、擁有完全自主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企業。
去年10月,企業開始實施的光纖預制棒擴產計劃進展順利,今年7月份產能已開始釋放,2013年末******產能可達到2000萬芯公里,實現從光棒到光纖再到光纜的供應平衡。 (鄭 武)
文化是創新的源泉
鄭明橋
區域的文化孕育和豐富了區域品牌的內涵。在光谷采訪,記者時刻被獨特的光谷文化所感染。
武漢市市長唐良智說,武漢東湖高新區有個別名叫“光谷”,“光”是指內容,指產業;“谷”是指環境,指改革創新的體制機制。光谷,在“谷”而不在“光”。我們重視“光”,但我們更重視“谷”,我們需要建立一種體制機制創新的良好文化氛圍,還需要有一種寬容失敗的精神。
唐良智市長這里所說的良好文化氛圍和寬容失敗的精神,就是獨特的光谷文化。硅谷的成功得益于其“敢于冒險、勇于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而“武漢·中國光谷”的崛起則同與時俱進的荊楚文化息息相關。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光谷秉承了荊楚文化的精髓,以“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止戈為武”的和合精神,孕育了“敢于冒險、崇尚成功、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光谷品牌文化。
獨具特色的光谷文化融合了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洋溢科學精神的院所文化、高效進取的企業文化、積淀深厚的楚人歷史文化、理念先進的外來文化、現代氣息濃郁的社區文化以及以創新創業為總目標的制度文化。這些文化融會貫通,形成了以創新創業為靈魂,以價值實現為動力,以鼓勵冒險、寬容失敗、誠信大氣、創新有為為特點的蓬勃向上的光谷文化,匯同光谷的經濟一起成為一種新的競爭力。
中國光谷——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正是沿著營造創新創意氛圍和體制機制的道路,奮力前行。經濟日報 記者 鄭明橋 通訊員 楊 爍